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资源环境问题是长期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节能减排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环境保护是重大民生问 题、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等一系列新理念新举措。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在经济增长超过预期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超额完成,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随着当前经济的高速增长,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正处于负重爬坡的艰难阶段。治污减排的压力有增无减,环境质量改善的压力不断加大,防范环境风险的压力持续增加,确保核与辐射安全的压力继续加大,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压力急剧加大。要破解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难点,解决影响 可持续发展和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确保环保工作不断上台阶出亮点,必 须充分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构建强大坚实的科技支撑体系。
2006年,我国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 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科技事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环保科技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为适应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求,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6年召开 了第一次全国环保科技大会,出台了《关于增强环境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意 见》,确立了科技兴环保战略;2012年,环境保护部召开第二次全国环保科技大会,出台了《关于加快完善环保科技标准体系的意见》,全面实施科技兴环保战略,建设满足环境优化经济发展需要、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世界环保事 业发展趋势的环境科技创新体系、环保标准体系、环境技术管理体系、环保产业培育体系和科技支撑保障体系。几年来,在广大环境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实施顺利,科技投入持续增加,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现行国家标准达1300余项,环境标准体系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 展;完成了100余项环保技术文件的制修订工作,确立了技术指导、评估和示 范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框架。环境科技为全面完成环保规划的各项任务起到了重 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为优化中央财政科技投入结构,支持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社会公益研究活动,“十一五”期间国家设立了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根据财政部、科技部的总体部署,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紧密围绕《规划纲要》和《国家环境保护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立足环境管理中的科技需求,积极开展应急性、培育性、基础性科学研究。“十一五”以来, 环境保护部组织实施了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439项,涉及大气、水、生 态、土壤、固废、核与辐射等领域,共有包括中央级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地方环保科研单位和企业等几百家单位参与,逐步形成了优势互补、团结协作、良性竞争、共同发展的环保科技“统一战线”。目前,专项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系列控制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技术方案,形成一批环境监测预警 和监督管理技术体系,研发出一批与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履约、核与辐射安全相关的关键技术,提出了一系列环境标准、指南和技术规范建议,为解决我国 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中急需的成套技术和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为广泛共享“十一五”以来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研究成果,及时总结项目组织管理经验,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出版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系列丛书。该丛书汇集了一批专项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实用性,可以说是环境领域不可多得的资料文献。丛书的组织出版,在科技管理上也是一次很好的尝试,我们希望通过这一尝试,能够进一步活跃环保科技的学术氛围,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为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