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在地球大气存量较少,却关乎人类福祉和生态系统健康。绝大多数臭 氧存在于高出地球表面10000米的高空,该区域被称为平流层,90%的大气臭氧存在于此,保护我们免受太阳的有害紫外辐射。
20世纪70年代中叶,研究发现人类生产的某些化学品可以引起臭氧层的 损耗,导致地球表面紫外辐射增加,引发皮肤癌和白内障的发病率增加,并且对植物、农作物和海洋浮游生物产生不利影响。观测显示,大气中含Cl和Br的 化学物质的浓度稳步增加,与用于制冷和发泡的氟氯碳化物(CFCs)及用于 灭火的哈龙等化学品的生产和使用有关系。鉴于这些化学物质对臭氧层的破坏性,人们称之为“消耗臭氧层物质”(Ozone-depleting substances, ODS)。
最令人震惊的臭氧损耗经常发生在南极的春季。损耗严重的区域被形象地称为“臭氧空洞”。
为减缓臭氧损耗,一些国家于1985年在维也纳签署了《关于保护臭氧层 的维也纳公约》,并于1987年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 书》。随着议定书及其修正案和增补条款的深入实施,以及臭氧友好替代品的工业研发,ODS的全球总积累已经减慢并开始减少。预计臭氧层将在21世纪中叶出现显著恢复。
这是一个引人瞩目的成就:发现、了解、决策、行动和验证。这是一个被 许多人书写的故事:科学家、技术专家、经济学家、法律专家以及决策者,其中持续对话是一个关键要素。
为了深入了解臭氧损耗、ODS和《蒙特利尔议定书》之间的关系,本书基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臭氧层保护20问》,呈现了关于臭氧损耗易混淆的32 个科学问题与解答。问题包括大气臭氧的基础知识、引起臭氧损耗的化学物质、臭氧损耗如何发生、臭氧损耗的环境和健康影响、《蒙特利尔议定书》的成就以及中国履约状况等。